“‘大熊猫’本来在弄堂口‘禁止按喇叭’的交通标志旁边,现在拆了,好久不见了!”昨天上午,上海中兴路571弄1号中鸿大厦弄堂口,居住在此的居民陈先生惋惜地说。
黑白相间、身高1.9米的“大熊猫”旧衣收集箱本是上海市民环保“代言人”之一,被列入第五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2012-2014年)之中,并在全市范围内布设。据陈先生介绍,“这只‘大熊猫’刚设立时,前来送衣服的人蛮多,后来‘熊猫’长期无人清洁,原本上锁的门也掉了下来。‘肚皮’里旧衣裳越来越少,反倒是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生活垃圾多了起来,成了一只垃圾桶。”另一位李姓居民补充说,附近的废品回收小贩经常“光顾”,撬坏门,拿走旧衣服。他们挑成色新的旧衣,清洗后卖给“二手市场”。因为经常被撬,“大熊猫”的门也就经常坏。李先生说:“门被撬坏了,大家都不敢投衣服了。”
眼下沪上有多少“大熊猫”?记者找到了负责设置“大熊猫”的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杨膺鸿说:“已在上海设置了600多只‘大熊猫’。”他介绍,“大熊猫”形象憨态可掬,容易引人注目,因此将之放在小区弄堂口、大门口,便于招徕更多居民投放旧衣:“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它们大多数运作状况良好,居民也热心支持,但在少数*安较差的旧式里弄小区,就会遭遇撬门偷窃。”
他向记者坦言:“中鸿大厦的‘大熊猫’被人撬窃过多次,换过3次锁,但还是被撬,*后我们不得不与街道、居委会商量,大家统一意见后,将它拆除了。”
上海有600多只“大熊猫”旧衣物收集箱,尽管多数情况良好,运行正常,但仍有2只被偷、数只被损、个别被拆除。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膺鸿总结分析:“运作好的‘大熊猫’都有门卫功劳。”
为什么有的地方有门卫代管,有的却没有呢?
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某小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门卫,他向记者坦言:“在门卫职责中,没有规定必须照看‘大熊猫’,照看是学雷锋,无利可图。”门卫照看的“差事”是谁下达的?按照此前有关部门协商,“大熊猫”的管理主体是小区居委会;投放之前,“上海缘源”事先都会跟居委会商量,再由居委会出面与门卫商量,要求门卫顺便照看。“因为只有小区门卫是24小时制,方便代管。”杨膺鸿说。
从2011年5月起,上海开始试点回收旧衣。当时设置的是高1.65米、宽1米、厚0.8米的“旧衣物品专用收集箱”。后来觉得收集箱模样太呆板,根据居民的要求设计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很快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回收来的衣服品质也提高了。如今上海社区旧衣回收点总数达到了1380个。据杨膺鸿介绍,到今年底,他们还将在浦东、黄浦、虹口、杨浦、静安5个区新增1500只“大熊猫”,力争使全市旧衣回收点总数近3000只。“我们根据小区居住人口进行布点,一般500户居民放一只;7天到10天开箱一次,500户以上的中型小区,每15天到30天开箱一次。如今,每月平均收到150吨旧衣服。”杨膺鸿透露。
不过,“大熊猫”进社区的路并不好走。上海有203个街道,2400多个居委会,1.5万个居民社区,其中1.2万个居民社区有物业管理,另外3000多个是旧式弄堂小区,没有物业管理。而根据相关规定,设置“大熊猫”的小区,前提是必须有物业管理。
民盟宝山区委盟员颜鸣等对“大熊猫”专业回收旧衣的尴尬已关注了许久,她建议,不能光靠一家专业公司承担这样的重任,应该发挥街道、居委会、城管等多部门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关职责细则也应提上日程,对于门卫的“代管”也要给予一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