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天中国不缺*,那我们缺的是能静下心来“挣慢*”,像阿政这样做**企业的创业家;我们缺的是勇于塑造原创品牌,刷新世界商业纪录的长跑**。
去年秋天,日本NHK制作的晨间电视连续剧《阿政》连续创下21%以上的高收视率,成为了日本老百姓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之一。此剧由玉山铁二及美国女星夏洛特·凯特·福克斯主演。这是一个日本企业家与外国女子为爱情订终生,进而为自己的梦想共同努力的故事。大正时期,一位对威士忌充满热情的日本年轻人,*自前往苏格兰,实地探访所有的大小酒吧,为找到*高品质的威士忌而不遗余力。这位男主人公在剧中叫“阿政”,他的原型就是日本三得利公司的早年创始人之一、 “日本威士忌之父”竹鹤政孝。
阿政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的威士忌创业生涯,没有赶上互联网+的时代,像马云那样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打造出一个阿里巴巴,他的成名似乎来的慢了许多:三得利公司的“山崎SherryCask2013”单一麦芽威士忌,被英国的**指南《威士忌圣经》2015年版评为***佳威士忌。这是日本威士忌*次获此殊荣。说起威士忌,***、*具代表性的当属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美国威士忌和加拿大威士忌四大类。而这次威士忌的**产地苏格兰却*次无一品牌跻身于前五名。《威士忌圣经》对甄选的**约4,700种威士忌的品质进行了比较。关于三得利“山崎”威士忌的获奖理由,《威士忌圣经》对其“几乎难以言喻”的芳醇味道和“极致大胆的芳香”大加赞赏,在满分100分中给出了97.5的高分。
从阿政漫长的创业经历和他*终创造出了世界级水平威士忌的品牌,我在思考*近响遍全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说法是否能够呼唤出像阿政这样的中国企业家?大众创业固然开始刺激许多年轻人,只是遗憾没有多少人试图把“创业”的定义说得清楚一点。改革开放初期,大批的国有企业因亏损而被迫关门、不少国企里面的大众和万众也面临了下岗和自谋饭碗的过程。把亏损的厂子承包下来给个体经营是创业,在胡同口摆个烤红薯的摊子也叫创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对于 90后的年轻人来说,创业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成为马云”,搞个网站开发个手游、O2O或者P2P等等。似乎今天的“创业”成为了网络经济的代名词,很有 “泛互联网+化”的含义。
其实,仅仅把这个时代的创业狭隘地理解成为与互联网有关,这还不算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毕竟今天这个时代的*深刻、*底层的革命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它所带来的冲击,犹如当年英国人领先的蒸汽机技术和美国人主导的电力技术,彻底把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我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大的担心是把创业的内涵非但没有人说得清楚,还会误导一大批众生,牺牲他们有限的生命时光!比如,凡是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都明白,创业不适合所有人。有的人有天才般的脑袋、拥有技术专利,但是从来没有获得过商业的成功;有的人小学没毕业,汇聚人才、捕捉机遇,从无到有到登上什么“年度人物”榜单。100家新开办的公司,三年后能活下来的有几家?三年后还能有盈利地活着的有几家?三年后能成功上市或被高价收购的有几家?这类的研究数据比比皆是,答案只有一个:没几家!
再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挣快*,迅速成为下一个“*富”的机会吗?当然不是。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体、每天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微博里面,都把那些极少数的创业成功者捧上了天,更是把创业的过程一带而过、大为简化,使不少年轻人觉得在今日的中国,创业就是快速制造亿万富翁的代名词。
那今天“大众创业”到底是指什么?我想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没有糊涂到真的认为“人人可以创业”、 “人人可以成功致富”。我觉得,站在今天这个时代谈“大众创新”是相对于过去几**来的商业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阶段来说的。比如,移动互联网从底层改写了许多商业模式的创新方法。众筹让筹资变得平民化、大众化;众创和众包使得新产品的开发流程可以社会化、外包化、低成本化。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就连近**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也被迫改变,比如信息流的透明、公开、即时,使得企业的传统管理结构显得臃肿和滞后、失去了竞争力。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中,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企业内的普通员工的角色和存在的意义开始转变,管理和创新不再是一个组织内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更“大众化”!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己办公司”、“下岗自谋职业”。“众筹”、“众包”、“众创”、“众研”等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