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普华永道发布2014年**家族企业调研报告,其中的一些数据有些“瘆人”。比如,中国企业中仅有22%的“富一代”制定了继任计划,而计划已落实至书面的比例只有6%。与此同时,超过50%的中国家族企业未来准备出售或者上市。
而根据2013年福布斯中文版的统计,截至2013年7月,2470家A股上市公司中,1431家为民营企业,占比57.94%,家族企业在A股市场中的比例为49.7%
未来10—15年,中国的家族企业将迎来传承高峰,如果这些企业无人为继,或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几乎无法不受影响。
11 月5日,在一场“中小及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的活动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社会学家闫肖锋、欧洲东方商学院院长郑赋、荷兰达姆斯特丹大学商学院J.Strikwerda教授以及德国INTES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SabineB.Rau教授等中外学者同台对话,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传承难题。
做大企业,大到不能倒
时代周报:在您所看到的宏观图景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家族企业在内,遇到的根本障碍是什么?
丁力:中国*大的障碍是转型之痛,这个转型本应在成本较低的环境中完成。但很遗憾,中国很快就接上了泡沫经济的快车道。在以土地升值为主要手段的虚假经济繁荣中,*受伤害的就是中小微企业。因为,随着土地升值,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都会同步上涨。
随着美联储宣布退出QE,我想,形势可能并不如想象那么糟糕,中国或将被倒逼挤出泡沫。如果泡沫能够挤出,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是很好的机会。
而中国的家族企业,目前需要考虑的是,父辈已老去,未来5-10年将要退休。他们需要儿女接班,而等待接手的企业可能只是上百人甚至几十人的工厂。于是,传承的问题来了。
时代周报: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如今其实不太想做制造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家电企业,他们做的不是家电,而是房产。从内在角度而言,家族企业为何要通过各种方法做大做强?
闫肖锋:广东有句话叫以财为水。只要有水在流,那就不怕,无论10%还是1%的利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中国人做家族企业,*先不是想做强做大,而是为家丁兴旺,让血脉得以传承,同时有一份家产作为**。
而为了家族延续,中国人可以非常勤奋地劳作,*关键,同时也是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期的**、经济环境。当他们没有这种预期时,那就只能赶紧把企业做大,大到不能倒,否则,也许明天就会被欺负,后天就被灭了。
时代周报: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有一种上市崇拜的心理,似乎企业家天生的使命就是资本运作,融到*后便风光无限。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郑赋:我们的企业家,几乎每个人都曾收到很多培训班的推销广告,而且他们打的旗号都是如何帮助你以*快的速度做大做强。
而我觉得,一个较有智慧的企业家,*先应当静心思考,我为何要做这个企业?有时,思考企业存在的意义以及经营企业的目的要比考虑如何做大做强企业更为重要。
比如,稻盛和夫在创建第二家世界五百强企业KDD时,曾花了半年时间思考创办企业的目的。后来,他得到了答案:为让民众获得更加便宜的通讯服务。当时,他在通讯行业并没有特长和资源,但后来却做得非常成功。
代际传承就像一场“**”
时代周报:香港中文大学的范博宏教授曾对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250家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做过研究,并得出了一组数据:以美国上市公司为例,家族型企业的平均股票年回报率是15.6%,而依靠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只有11%。然而,一旦出现代际传承,企业价值会急剧萎缩,资本市场的表现甚至只能达到60%。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丁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交接是很重要的突变,结果可能会有两种,更上一层楼或者一落千丈。企业的市场价值固然值得关注,但我更想回到核心价值的问题上。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一味要求孩子向父辈靠拢,这未必正确。因为,他们的老爸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跌跌撞撞走来,所做之事并非都是那么伟大、光荣和正确。
而这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父辈的“猴子**”,发现他们的老爸低三下四、巴结**;有时要给竞争对手埋点陷阱;有时又要琢磨着如何偷税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