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重组帝国意欲何为 减持地产疑看淡楼市

2016-02-28来源 : 互联网

作为亚洲*富,李嘉诚每一次商业举动都是市场变动的信号。1月9日,李嘉诚宣布将重组其商业帝国的消息震惊中港两地,随后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股价分别大涨14.7%及12.5%,市值增加115亿美元,反映出市场对李氏重组计划的积极态度。

然而,在重组计划的背后,李氏家族的重组时机不禁引人遐想:历史证明,长和系每一次大动作之后都是市场拐点期,这一次,风险又在哪?

“历史性”重组

这可谓李嘉诚商业帝国1997年以来的*大重组变动。

根据重组计划,李嘉诚旗下两大上市平台长江实业(00001.HK)与和记黄埔(00013.HK)将进行合并、重组、再分拆,成为两家新的上市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实业”)、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实地产”),其中长和实业将持有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地区的非房地产业务;长实地产则将持有两个集团在内地、香港及海外的房地产业务。

具体的重组则是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换股、收购和分拆动作,**步是对长江实业进行重组。2014年12月11日在开曼群岛新设立的公司(即长和实业)将成为长江实业的控股公司,通过协议安排,长江实业以股份交换的方式按照 1∶1的比例换股为长和实业股份。换股完成后,长和实业将控制长江实业原有的资产基础和业务,并继续以“0001”的股份代号在香港上市。

第二步是并购:由和记黄埔向目前控制长江实业并持有赫斯基35.57%股权的李氏家族信托收购赫斯基6.24%的股权,共计6140万股,交易将按照一股赫斯基股份换取1.376股长和实业股份作为支付代价;同时,长和实业集团根据协议安排,也与和记黄埔进行股份交换,和黄股东(原和记黄埔股东)每持一股和黄股份,将换取0.684股新长和实业股份。

*后一步是分拆上市:长和实业集团将所持有的发展物业、出租物业及酒店业务(即现时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各自的房地产业务)进行分拆,转让予1月2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长实地产,业务转让以新发行的长实地产股份及现金支付,其中交易代价现金部分为550亿港元。

如果上述方案能够获得75%的股东同意,长和实业系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内完成重组。这一系列复杂的重组完成后,李氏家族信托将分别持有长和实业、长实地产30.15%的股权,旗下的电信、零售、基础设施和能源等综合业务也将与房地产业务实现**分离。

“这次重组是集团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有利提升股东价值。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进行的重组将为各公司的增长及发展带来更多便利条件。”在解释这次重组缘由时,李嘉诚表示,重组有助于消除控股公司折让,为股东释放公司实际价值,惠及长江实业及和黄股东。长和实业及长实地产的业务界定清晰之后,有助投资者对长和实业系相关业务作出更准确的投资分析,价值可望进一步提升。

尽管资本市场对李嘉诚的重组计划大投赞成票,但在近两年李嘉诚频频抛售内地与香港两地资产、形象屡遭诋毁,特别是2013年9月李嘉诚还称“长实与和黄**不会改变注册地”的背景下,将新公司长和实业及长实地产更改注册地至开曼群岛,仍然在坊间引起了李氏要淡出香港及内地市场的联想。

“如果重组上市真能提升李氏资产的价值,为何李嘉诚没有早一点这么做?”不少投资界人士质疑,李嘉诚商业帝国的重组缘由显然没有纸面上说的那么简单。

避险海外?

对于此次重组事关撤资的说法,长和实业系方面表示了明确的否认。“更改注册地是为了生意的方便,因为迁册后更有利于公司增加派息,况且过去10多年,香港 70%~80%上市公司都到开曼群岛或海外注册,其中包括内地民企及国企,长和实业系只是效仿了他们的做法。”李嘉诚表示,更改注册地之后长和实业、长实地产仍然会在香港上市,“如果对香港没有信心,我还会把赫斯基股权从海外拿回到香港公司控制吗?”

李氏话虽如此,但并没有打消香港坊间对其“撤资”的疑虑。不少港媒分析称,将新公司注册地改为开曼,其中或与李嘉诚近年在香港的一些遭遇有关。

2013 年3月28日,和黄旗下的香港**货柜码头因为外判工人(非正式员工)不满薪资要求引发了大规模****。尽管事件表明,上述外判工人与李氏的**货柜码头并无直接雇佣关系,但李氏家族却无辜躺枪:在长达一个多月的**中,工人们打着“**华人*富剥削工人致富”“养活李嘉诚养不了家庭”等刺眼的横幅围堵长江中心,李嘉诚的画像也被涂成魔鬼的模样,挂在长江中心的楼下,有社会团体甚至一度呼吁香港市民,**李嘉诚旗下的百佳超市、屈臣氏等商铺货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11月,由长实、南丰及港铁合作开发的香港将军澳日出康城三期工地也**停工潮,虽然事件由二判商淮辉工程有限公司与承建商亮雅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的纠纷引起,与长实并无关联,但树大招风,长实总部又一次遭到了**工人的围堵,工人要求长实出面协助追讨薪资。

上述两起事件虽然*终都无果而终,但无疑对李嘉诚在香港的社会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年,李嘉诚*次取消出席了20年的长和系中期业绩发布会,当时香港传媒界猜测,不开记者会,是因为李嘉诚“不想对当下长和实业系的负面新闻做出解释”。

外界普遍认为,李嘉诚遭遇的种种非议与其领导的长和系对香港各行各业的“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仇富”情绪有关。上述事件之后,长和实业系也多次抛售香港资产,并寻求更多的海外投资机会。

“开曼群岛属于英国领土,李嘉诚在开曼成立控股公司,日后若遇到官司,香港可能对长和实业没有司法权力,*终审核权由香港终审法院变为英国*高法院。”香港《明报》援引当地政经人士的分析称,不排除李嘉诚借此次重组未雨绸缪,“为日后发生的事情做准备”。

针对上述猜测,长和系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更改注册地是内地与香港两地上市企业通俗的做法,不评论相关传言。

李氏嗅觉

相对于注册地的更改,资本市场更为关注的显然是李嘉诚重组长和实业系的时机选择。

翻查历史资料可以发现,长和实业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动作都意味着市场将要发生调整:1987年,李嘉诚旗下四家公司忽然宣布同时大供股,随后**性的股灾**;1997年,长和实业系*次重组,长江基建被和记黄埔纳入旗下,当年年中便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1999年,市场热炒科网概念,李嘉诚以逾千亿元的价格向德国电讯公司出售和黄旗下流动通讯业务品牌Orange,次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

“李嘉诚之所以被称为超人,自有其过人之处,经历过多次经济低潮的他对于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这次长和实业系大重组,极有可能是为其进一步的并购动作做准备。”有香港投行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重组让市场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

分析李氏重组计划可以发现,在对旗下所有业务进行重组、并购、分拆的过程中,作为地产业务平台的长实地产*终需要向非地产业务平台长和实业支付现金550亿港元,尽管这笔现金作为过渡贷款将由长实地产向汇丰及美林美银承贷,但这无疑会变相推高长实地产的债务水平。

“李嘉诚此举明显是看淡楼市,单从持股比例上来看,重组前李氏家族持有长实、和黄的股权分别为43.4%和21.7%,地产业务持股是多于非地产业务的,而重组后持有的股权是平均的,均为30.15%,这反映出李氏欲增持非地产、减持地产的态度。”有港股分析员认为,重组的结果以提高长实地产的债务水平为代价,显现出李嘉诚对于地产业务的看淡。

虽然在1月9日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表示重组之后的长实地产将成为香港*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拥有 1.7亿平方尺的土地储备以及1.46万间酒店客房,每年能够获得超过100亿港元的固定租金收入,但唯独未提及未来的扩张计划,“可以预见,未来长实地产的策略会以稳为主,‘不求进取’”。

资本市场作出这种判断显然与近两年李氏家族的资产减持动作有关联。从2013年至今,长和实业系在香港与内地两地出售了多项资产,包括广州西城都荟、上海东方汇经中心、香港天水围嘉湖银座商场等多个地产项目,同时还出售了亚洲货柜码头权益以及屈臣氏部分股权,如果包括分拆电能实业(00006.HK)上市,近两年长和实业系在亚太地区套现的资金超过千亿港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长和实业系在欧洲市场的投资趋势则非常明显。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李嘉诚的长和实业系在欧洲市场投入的收购资金已经超过1500亿港元,而并购的资产包括基建、电讯、能源等业务。

两相比较,李嘉诚对于**市场的投资重心显而易见。“对于整个长和实业系而言,重组虽然不会增加任何固定价值,但重组后的新公司长和实业能够得到从长实地产转移的550亿港元现金,这将会强化长和实业的现金流,以提供更多及更具弹性的收购空间。”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认为,预期长和实业接下来将在英国流动通讯市场及瑞典能源市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标签: 李嘉诚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