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近,香港恒隆地产的陈启宗家族给哈佛捐了3.5亿美元,之前SOHO中国的潘石屹夫妇也给哈佛捐了1亿美元,他们的捐赠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因为他们捐赠给了国外的大学。从中外教育体制看,你怎么评价他们的选择?
杨东平:前两年,有个叫张磊的人给他的母校耶鲁大学捐了888多万美元。他讲得很清楚,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尽管他在耶鲁上学的时间并不长。捐款作为一种慈善行为,是一种感恩,是一种回报,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学校给他带来的帮助和转变,他有能力的时候才愿意回报学校。
中国所谓的名校,基本上都是**办学,所谓**学校,永远没有建立与学生的这种深刻的联系,往往都是在校庆的时候,才想起找些学生来捧捧场,包括捐点*,平常在教育当中,根本没有把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没有真正形成这种内在的人才培养和效益回报机制。尽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成立了学校基金会,或多或少地收到一些校友的捐赠,像张树新捐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段永平捐给浙江大学,尤其像清华、北大还比较多,主要他们有母校情结,致富后愿意给学校捐点*。
作为一个民间的教育人士,我看到他们的捐款,为他们感到惋惜。因为清华、北大这些学校根本不缺*,如果他们有教育情怀的话,不应该捐给这样的学校,而应该捐给地方的、面向农村学生的职业院校,或者建立一个很好的基金,专门资助西部地区的贫困高中生、女学生,这样对教育的贡献要大得多。**的名校,不缺*,不怎么看得上你捐的一、两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