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Wi-Fi的餐馆,饭菜一般不会很好吃。
豆豆毫不保留地向我们宣讲着她的吃货观——没Wi-Fi就没诚意,做菜就不会用心。她是上周四才加入我们团队的设计师妹子,93年,直的。炎炎夏日里依然留着**时**的发型,好在是瓜子脸、细长腿,白皙无瑕,两片薄薄的绛红色嘴唇是我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张桌子上的*大动力。
作为**的吃货+网虫,豆豆对餐馆、超市等场所的Wi-Fi特点可谓了如指掌。
“引诱你领一大堆从来不用的优惠券啦、摇一摇查看死贵死贵的精品菜啦,这些小把戏我早见怪不怪了。更让人气愤的是经常掉线,重新连上之后又是一堆广告。”
豆豆边吃边说:
“所以呀,我更喜欢用手机流量,反正够用。”
这让我不由地开始反思商业Wi-Fi和它承载的O2O模式以及智慧城市的梦想。万丈豪情之下,精明勤奋的创业者们是否看到了事物的全貌?投资人们普遍认可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正确的吗?
翻台率悖论
在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店运营方看来,翻台率是个至关重要的经营指标。在营业时间和平均客单价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接待的顾客数量越多收入自然也就越高,这也是快餐店的椅子和沙发久坐极不舒服的根本原因。而商家提供Wi-Fi无疑给顾客长时间停留提供了理由——如果座位附近恰好有个电源插座,就赶也赶不走啦。
从本质上讲,快餐店等场所部署Wi-Fi和商家对****的追求是相悖的。消费者固然希望在一个舒适、周到的环境中用餐,但无节制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到头来会给自己的合理利益造成损失,花大价*部署免费Wi-Fi并非明智之举。
商家也是讲究投入产出比的。以大家*熟悉的麦当劳为例,它采用了迈外迪提供的室内Wi-Fi方案,用户通过提交的手机号码接收验证短信,点击连接即可上网。登录界面通常是麦当劳新品汉堡的图文广告页,而广告正是迈外迪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当有用户接入麦当劳的网络,就会产生至少一次广告展示,这意味着在麦当劳上网的人次越多,广告收益也越大,在CPM模型中这很容易计算出来。
然而,****和高速稳定的Wi-Fi环境对于餐馆来讲几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受限于时间和成本方面的限制,经营者不可避免地要在二者之间取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顾客等餐、用餐时的上网需求,又不致大幅伤害翻台率。在走访过几家望京SOHO的咖啡馆、新中关的快餐店、三里屯的美发屋之后,我发现店家提供Wi-Fi的主要动力还是希望为主营服务带来附加值,换得超出顾客预期的消费体验,促成二次消费,继而建立起信任和忠诚。
国内研究和咨询机构艾瑞*近发布的一份商业Wi-Fi报告,清楚地列出了商业Wi-Fi链条上所有关键的角色和主要商业模式,“大数据”被认为是*高阶的玩法。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多方的利益博弈,其中又以实体商家和Wi-Fi运营商为核心矛盾。
想法甚好,可落地执行时由于实体店经营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各不相同,商业Wi-Fi的绕大圈儿讲故事的逻辑着实够他们消化一阵,而翻台率这个概念他们则永远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