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其他同学也一样,她们在湖南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学习4年后,选择到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去做服装设计。
上世纪80年代,株洲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逐步发展起了中南地区*大的服装市场群,如今已拥有40多个专业服饰市场,2.8万余户经营户,市场群周边形成了4000多家服饰加工厂和企业,每年的成交额达200多亿元。
可这些服装企业中,家庭作坊多,几乎没有服装设计,也从不考虑招募服装设计人才,导致同质化、无品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这些问题,也拖了市场群这列动车的后腿。
用工荒绕不过去的障碍
每年春季刚过,合泰路上数以百计的招工摊摆在两侧人行道上。
这些分布在合泰、龙泉地区的服装加工厂,他们要剪裁师、打扣工、烫工、车工,人数从几十名到上百名不等,这些工厂等着招来工人开工生产。
李强,“85后”,攸县人,他在这些招工摊前犹豫不决。回株洲前他曾在广州服装厂工作2年,为了离家近点,他回到合泰一服装加工厂。
他抱怨工厂的环境,“**租间民房就成了工厂,货物、机器设备、工人都挤在这间狭窄的房子里,混浊的空气、嘈杂的机器声让人难以忍受。”
今年他不愿再回这家工厂了,他要找家环境好点、待遇高点的厂子。可是这些分布在合泰、龙泉地区的服装加工作坊条件都差不多,这让他有点怀念在广州的日子。
而与应聘者的犹豫不决,招聘者则焦急很多。“工资涨了不少,但应聘的还是****。”刘**说:“很多人听到,业务忙时要上10个小时以上的班,就不会考虑了。”
这只是近几年来,用工荒众生相中的一个缩影。而芦淞服饰真正紧缺的并不是工人,而是服装设计和高管人员。
嘉顺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忠良介绍,芦淞服饰企业的服装设计才刚刚起步,甚至连萌芽都不算,他说一个服装厂、一个服装品牌,要有5到8个设计人员才能形成风格,而在芦淞服饰企业几乎没有设计人员。
设计人才难留?
2007年,湖北的王文彬高考填志愿时,填的是湖南工业大学的服装设计,她现在回想起来,填湖南工大的**理由是自己还比较喜欢服装。
湖南工大服装设计专业就一个班,共19名学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宏介绍说,学校从2001年开始设有服装设计专业,设置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在包装设计方面比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株洲的服饰发展在全国很有影响,学校设立这个专业时,考虑到了临近的芦淞市场。
湖南工大每年培养的设计人才20名左右,然而,这些人才并没有留在株洲。株洲另一设有与服装相关专业的学校是湖南工业学校(即职大),该校培养的服装方面人才也流向了外地。
“我喜欢服装设计,我不会在乎刚开始时的工资高低,也不怕吃苦,关键是看能不能学到更多的服装设计知识,我的设计理念能不能被公司接受。”王文彬说,大四时她在武汉伊卡璐公司实习了近两个月。
尹佳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她在实习时对服装领域相关工作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对自己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有基本定位,“是否适合自己,发展前景如何是我考虑*多的问题。”
然而,当记者询问是否愿意留在株洲,到株洲的服饰企业工作时,尹佳客气地说,株洲的服装全国有影响,而且株洲也越来越漂亮宜居了,“可株洲的服饰企业没有品牌意识,没有创新氛围,店面内随处可见‘山寨’版衣服。”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压力很小,会产生惰性,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而且水货的长期存在,也会抑制设计者的创新思维。”王文彬补充说。
是不是株洲不要服装设计了?
据记者调查,依托芦淞市场群,在合泰、龙泉等地区自发形成的4000多家服饰加工厂(含中小企业),规模企业所占比例不到5%,拥有100台以上缝纫设备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其它80%以上服装加工厂还处在家庭作坊阶段。
“服装加工厂主要以进料、来料加工和贴牌、套牌生产为主,服装加工厂很少有自己专门的设计团队。”嘉顺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忠良介绍说。在服装销售旺季,芦淞市场许多门面前挂着“同行莫入,面斥不雅”,“生意难做,**翻版”等告示牌。
“有些品牌服装款式卖得很红*,但是那些加工厂只需派技师到市面上‘考察’一番,就能照葫芦画瓢,几天后,就能看到仿制品在市场上销售了,这对正牌经销商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