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大风让中东部地区遭遇了“跳水式”降温,不少地区都感受到严冬的酷寒。不少人感觉,今年的冬天来得比较早,降温速度也比往年快。今年到底是暖冬还是寒冬?气候预测就是天气预报吗?有啥意义?近日,中国气象局举办“直击天气”活动,请**学者解疑释惑。
今年冬天可能依旧偏暖,暖冬与寒潮并不矛盾
国家气候中心*席气候**王永光介绍,今年的情况跟去年同期相似,从前期数据预报模式和诊断分析来看,今年冬天可能依然偏暖。
通过预测,能提前获悉一个季节的情况,这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并不神秘。王永光表示,对气候进行预测,即研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未来演变趋势。根据过去气候平均值的偏差,估计未来一个时段内气温偏高还是偏低、降水偏多还是偏少。不过,目前气候预测发展尚未完善,准确率不如天气预报。
“这次大风降温来得很迅猛,**又说是暖冬,是不是预测不准的表现?”有观众提出质疑。王永光解释,寒潮预警是天气预报问题,与气候预报不是一回事。每年12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冬季,整个冬季偏暖并不等于3个月的时间里天气都要偏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告诉记者,判断气候冷暖可以参考冬天平均90天的温度,当它超过多年平均值一定幅度就是暖冬,反之则是冷冬。此外也可以用**事件来描述,短时间内、突然地变冷或变暖。
“如果平均值预报的是暖冬,不等于这个冬天就一定有暖事件发生。例如,2016年1月一个大的暖气团到了北极,北极温度上升30℃,达到了0.8℃,对于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来说是个暖事件。但紧接着暖气团把冷空气从北极挤到中纬度地区,结果就发生了2016年1月下旬全国性的大寒潮。但是从当年冬季平均温度来看,又基本上接近于正常。我觉得,目前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在这一过程中,**事件也增多了。所以,暖冬和寒潮并不互相矛盾。一个是气候平均值,一个是天气事件。”丁一汇说。
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超70%,对生产生活有实际意义
**一再提及的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有啥不一样?丁一汇表示,*先,研究对象不同。天气预报研究大气和大气圈,而气候预测做的是以月、季度、年为单位的预报,仅靠大气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海洋、冰雪圈、太阳活动等,更加复杂。其次,气候预测要考虑不同圈层缓慢变化的影响,需要更多数据,因此往往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准确。
“大气本身的变化非常快,冷空气往哪儿走都是随机的,**都在研究攻克这些难关,把这些扰乱气候预报的快速变化因素分离出来。相较之下,海洋预报比陆地预报准,热带预报比中高纬度准,平均状态预测比**事件预测准。”丁一汇说。
气候预测有啥用呢?“气候预测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忠富表示,农业是受气候影响*敏感的领域,在综合布局、区域优化、种植服务、防灾减灾等方面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越早知道气候变化规律,就越能为防汛抗旱、防台风等重大决策提供良好服务。有了气候预测,就能妥善安排生产活动,拥有主动权,减少损失,增产增效。
丁一汇说,通过这20多年的努力,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已达到70%以上,处于****,但目前的预报仍然不能**满足人民需求。“大家关心的是一个月内到底会发生多少次**天气气候事件,造成多大灾害。因此,未来努力的方向是‘一体化天气气候模式和预报系统’,争取在10年至20年内使气候预测有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