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间,到底有多少位诗人留下了描写夏至的诗歌?这个基本是数不清的了,就是现在留存下来的夏至古诗都够我们琢磨好多年的了。今天我们就在阳光下品读*美的夏至古诗吧!就像是元稹的《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听到蝉鸣那就代表时间已经到了农历的五月中旬,这时候夏至就开始了,夏至的古诗就从这里讲起。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思归
(唐·白居易)
题注:时初为校书郎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长夜*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连,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宋·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
其一(宋·杨万里)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
其二(宋·杨万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隔篱明。
夏至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