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海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党的***三中全会后,市委在传达全会精神时强调“在国家全面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上海要当好改革攻坚的***和创新探索的***”,重申“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面对矛盾和困难“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不畏艰难的决心和敢担当、敢负责的勇气”。可见,上海坚持果断推进深层次改革的态度更加明晰。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上海发展要突破瓶颈制约,必须按照党的***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如何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持续扩大开放、构建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这些都是上海在推进深化改革过程中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近期,市政协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主题,组织政协委员参加专题通报会、调研、座谈等活动,深入协商探讨,广泛汇集意见。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市政协经济界和市工商联还分别成立课题组,就本市深化改革开放、**打造经济升级版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五次常委会议,相关专委会、党派和界别介绍专题调研的思路和意见,常委们还就提高本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出对策。
放大自贸区先行先试溢出效应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为上海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委员们认为,在合力推进自贸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着重研究区内外发展互相联动、区内外改革开放互相促进等问题,充分利用并放大自贸区先行先试溢出效应,为上海尽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市政协经济界课题组建议,借鉴自贸区“负面清单+备案制”投资管理模式的相关做法,探索审批制改备案制,深化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住自贸区内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制度创新、贸易新型业态培育、**航运服务能级提升等方面实施方案和政策细则正在制定中的有利时机,同步考虑相关政策在区内外的分工实施和联动推进机制;加强区内功能辐射和内外业务联动,自贸试验区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与海外资本和市场对接的窗口,应鼓励本市各经济部门,尤其是企业积极研究,主动作为,充分利用自贸区商务成本较低、行政效率较高、环境较宽松等优势,进一步促进区内外业务联动。如,拓展区外商品出口的新渠道,提高资金回流;引导企业海外投资,促进上海企业走出去;大力吸引国内外航运企业,增强**中转和枢纽港功能等,进一步发挥上海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文常委就加快推进和完善自贸区法*环境提出建议。他认为,在市场准入及经营监管方面,上海应利用现有法律法规资源,按照**惯例,研究、制定和**关于审批放开、经营监管的新的过渡性措施,尤其是对领取营业执照后申领特别经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审查、原**审批机构与自贸区管委会管理职能衔接和划分以及监管程序和规则等作出明文规定;应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自贸区内各类商事纠纷的途径和形式,创新各类商事纠纷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如,相关**设置专门处理涉及自贸区案件的特别法庭,在自贸区提供就近、便捷和专业的仲裁服务,建立与自贸区商事相适应的调解机制等。
何建华常委认为,自贸区是外资服务业进入中国和国内企业投资**的重要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自贸区平台作用,在区内集聚第三方跨境支付企业,建议充分调研各类支付清算组织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符合市场化需求的支付清算服务发展规划与符合市场化需求的相关政策,鼓励第三方支付行业与银行相互服务、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为支付机构**规模化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搭建跨境通业务共享平台,支持获得跨境支付业务试点资格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入驻自贸区,为企业进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链提供支付服务等。
创新驱动发展激发企业活力
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为上海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科技创新是上海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相关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上海的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技术创新体系,仍面临着整合能力不足、应用技术研发服务支撑较弱、技术转移缺乏效率等问题。委员们建议,应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目标提出、资源配置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实施分类管理,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资助可通过搭建平台方式,建立事前资助、事中滚动、事后跟进、成果奖励及**购买服务的全流程;着力推进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等广泛参与的应用技术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孵化器,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知识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链。
据市工商联介绍,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民营经济总体呈现**性增长态势,其中,工业、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实现回升,投资、商贸持续增长,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委员们建议,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探索高效精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合理选择授权、委托与购买等方式,将**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部分服务职能逐步向行业协会、商会等转移;推动国资、民资融合发展,在航空、汽车、造船、化工等重点产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零部件配套等方面与民营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引导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合对外投资;推动本市重大建设项目面向民间投资公开招标等。
封亚培常委认为,为提高上海经济发展效益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应更多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给予科技型小微企业充分成长空间,营造宽松、公平、友好的发展环境。他建议,进一步培育社会化服务机构,丰富创新服务手段。如,建立统一的创业政策信息发布和适用平台,即时发布各部门的相关创业政策,并提供检索、导航等功能,让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直接获取相关信息;建立“一站式”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与全市各孵化器、工业园、开发区、工商、税务、质监、银行、社保等单位和部门建立无缝连接,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注册、营销指导、融资等相关服务。郑安国常委还建议,将现有考核指标中部分未充分体现的隐性成本显性化,通过更加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正确引导**和企业行为。
以更开放姿态“引进来”“走出去”
***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上海累积了一些对外开放的经验,面对新形势,更要抓住机遇,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广阔的视野,更大范围“引进来”、“走出去”。
周秀芬常委以金融领域为例,指出吸引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落户,是上海保持金融业发展领先优势的重要手段。她分析,从已有经验看,中行二总部、工行贵金属业务部、建行金融市场部等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对上海的经济、金融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总部在沪集聚,既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又支持上海在更高层级上实现转型发展。周秀芬常委建议,充分利用自贸区与**对接的改革创新制度空间和当前大量金融机构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时间,加紧研究释放自贸试验区在业务创新、投融资便利、外汇进出等方面的制度红利,发挥自贸区对机构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以及对区县的“示范效应”,将更多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吸引到上海来。郑龙常委认为,上海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既积极引进来,又主动走出去。在提升上海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要跳出上海,放眼长三角、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进行布局。他建议,上海制造业企业要在融入长三角中实现转型、提升式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细分和市场化重组,将研发、试制、生产、营销、服务、财务等环节合理分割,又有机组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通过技术创新,催生新技术、新行业、新产品,运用高新技术再造传统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项目;兼顾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交流、包容,实现文化融合,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发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科教资源,结合长三角各地区产业基础,设立分校和分研究中心,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拓展上海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功能带。如,向南与宁波、舟山联动共建杭州湾**航运中心,向西南与杭州、湖州等联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向西北与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联动发展生产服务业,向北与南通、盐城、连云港(601008,股吧)等联动发展先进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