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建基于全球城市的科创中心

2014-12-23来源 : 互联网

“创新”正在成为上海的一个热词。由此引发关注的,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行动。

热归热,“热”的背后,我们究竟对**科创中心了解多少?比如,什么是**科创中心?上海要建什么样的**科创中心?以及上海如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中心?

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研究员对此有一番细致研究。

上海有没有创新优势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周振华开门见山强调要明晰概念:所谓**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创新资源密集、创新实力雄厚、创新网络广泛、创新活动频繁、创新辐射强大,从而在**化创新网络中居于中枢节点的城市或地区。

“过去曾有**预测,中国企业将以中端市场产品席卷**。实际并非如此。”在周振华看来,上海现在有建设**科创中心的战略机遇。目前,中国企业正凭借**的定制化策略和十分现代的集成式策略来培育**创新能力,并拓展新的细分市场。据“思略特”智库2014年中国创新调查,中国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37%是需求搜寻,远高于**平均值27%;43%是技术推动,有后来居上之势,正接近**平均值。

“在外资企业眼中,中国企业创新方面的优势同样在扩大。”据悉,在今年一份有关创新的调查中,有三分之二受访外企表示,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实力与其相当或更强,并对发达市场中的**企业发起了强有力挑战。有外电这样评论:中国的创新体系生机勃勃,**都是其创新乐土。“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的推进器。这就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机遇。”

要建什么样的科创中心

事实上,顶级的**城市,如纽约、伦敦等,都非常关注和强化科技创新功能,而且已经是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上海一定要适应这一变化潮流”。

至于上海要建什么样的科创中心?周振华给出答案:建设基于**城市的现代科技创新中心。什么概念?他道出“四大特征”。

其一,**创新资源配置是主要功能。传统科创中心,通常以众多、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产出为主,用科技论文、发明专利、成果转化、高科技产值等指标来衡量,辅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指标,如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高学历占比、研发投入水平、研发机构数量等。现代科创中心,不仅要有自身强大的创新资源投入与重大成果的产出,更要具备与**创新资源的广泛连接、强大整合、指挥控制、前沿引领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科技项目国际合作数量、创新网络关联度、项目和人员国际交流频率、**研发机构数量、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与交易、重大国际研讨会和论坛等。

其二,**创新网络是基础构架。传统科创中心通常强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商业化”的串联协同。而随着互联网在空间上无所不在、时间上永远在线、主体上连接一切的“泛在化”趋势,今后的创新网络有点类似于“分布式混合赛跑”,连接的数量与密度成为关键。例如,基于网络的科技创新“众包”模式,任何参与者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来提供创意、解决问题并获取酬金;又如,科技融资“众筹”新模式,一群人通过网络平台为某一项目或某一创意提供资金支持。

其三,创新聚合裂变是主要方式。传统基于分界的科技创新过程表现为自身创新资源从投入到产出的“有序推进”,呈现一种线性关系。今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会日趋模糊,在创新网络平台上会有大量基于不同参与者的创新资源跨界流动、聚合、交汇,进而不断产生裂变,在不同方向和时点形成创新突破点。“这一流程看似有点“无序”,但它充满活力,随时有创新突破点,最终会趋于收敛形成稳态。”

其四,科技金融文化的高度融合是明显特征。科技、金融、文化的高度融合,技术创新和其他创新之间的互动交融,代表了当今最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创新系统不仅会涌现大量生产技术创新,也会涌现出大量跨界或边界模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等实物性成果。

如何打造这样的科创中心

对于上海该如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个问题,周振华强调:不能单纯依赖于引进外部研发机构(如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和外资企业的**化创新,而要适应中国企业**化创新的大趋势。

实践证明,在前几轮**化浪潮中,外国企业更侧重于自力更生、从内部培养能力;与此不同,中国企业更加开放,乐于合作,更有可能通过**化创新来获取人才和技术,寻求的是创新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与信息。

“因此,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要立足于为中国企业**化创新服务,满足中国企业**化创新的新要求,特别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化创新提供便利和支持。”

周振华表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创新协同。这种分工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交集,甚至相互渗透,但不能严重错位,否则会效率低下。在他看来,高校、研究院所主要是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创造,而不是主导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而主导创新资源整合和配置的,也不是政府部门,应该是企业家、集成服务提供商、风险投资者。“所以,我们除了要集聚一大批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及其企业家,一大批实力雄厚、市场敏感的风险投资机构外,还要集聚一批多学科、跨领域、应用性强的集成服务提供商,为创新活动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创新资源配置方案的集成化服务,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空间结构,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形态上逐渐呈现“小集聚、大分散”、“交织型、嵌入式”的鲜明特点。周振华建议,上海未来在打造科创中心过程中,可以从优化空间布局上做文章,比如改变纯粹的高科技园区、校区物理空间相对独立化、孤立化的格局,促进区城融合,并演进为功能性城区和中央智力区;比如,依托中心城区优越的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和创新资金,打造各具特色的“硅巷”(这也是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东岸模式”),嵌入式集聚发展一批轻资产高科技企业。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