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企业**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自由贸易区”**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校内外的各界人士一百多名参加了会议。
***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商务部**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北京外国语大学**商学院**经济系主任何蓉等**参加了会议。彭龙副校长出席并致会议开幕词。**商学院院长牛华勇主持了研讨会。
姚景源介绍了“上海自由贸易区”这项决定诞生的背景原因: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上海自贸区改革可能带来的机遇。他从四个经济基本面,加上充实的数据资料,评价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状况良好,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的矛盾、各项生存要素成本增长而创新不足的矛盾、资源限制与环境压力的约束、以及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后他的结论是,中国现在的经济改革缺少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要看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这次改革不是靠优惠、减税,而是靠制度的改革、经济潜能的开发。
刑厚媛副院长谈到上海自贸实验区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日后将落实的政策导向、以及希望企业和公众在面对这一动向时应该采取放眼长远、努力适应、宽容实验的态度。她把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二季,充满希望的试验田”。
贾康所长在随后的发言中主要探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战略意义。他评价到:不同于以往的“准入后国民待遇”,企业都有准入资格,**监管加强,准入门槛降低,让企业有机会公平竞争。而“负面清单管理”是他认为市场经济*好的监管模式,也就是“非禁即许”,除了明文规定不许做的,其他都能做。“这能调动民间创新,焕发经济活力。”贾康提到,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或许能成为中国改革的新起点。
王一鸣副院长,以及何蓉主任达成共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中,意义*为重大的两项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王一鸣院长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意义,还在于国家希望它是可复制、可**、可升级的,**应在制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