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环境、瓶颈与动力

2015-03-11来源 : 互联网

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于2014年11月19日、2014年12月3日、2014年12月17日连续组织了三场“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系列研讨会,分别就城市发展环境、面临的瓶颈与主要风险以及发展动力三个主题进行研讨。这期,我们将三场研讨会的部分内容摘编刊发,以此作为我们面向未来30年系列讨论的第八期。

另外,据我们了解,“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系列课题研究的中间成果已经出炉,并且已经进行过一轮密集交流,希望这些研究能为上海未来30年的发展思路带来一些启迪。愿景、定位、内涵这些都很重要,接下来,要到聚焦于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的阶段了。

城市发展环境篇

张幼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从**化进程看**城市功能定位

研究上海作为**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基于国家的**地位来分析。这里面,制度比增长速度更重要,制度包含国内经济制度、**制度,而国内经济制度从开放意义上受**制度影响。另外,结构比规模更重要,我们可以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和规模,同时要分析中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处于什么位置。只有当**化深化以后,一个国家、一些重要城市的**影响力才可能会更加深远。这是对整个题目的基本定位。

**个问题,经济**化升级与新兴经济体崛起。**化出现了主题升级的方向,内容、内涵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看到世界经济**化进程从贸易自由化走向投资自由化,要求各国更高水平的开放、投资,这是原来世界贸易组织体制所不能适应的。不只是指投资增长速度超越贸易增长速度,而是指投资与贸易关系,不单是替代贸易,而且**贸易。投资开放成为**化的主题,本质是生产要素的流动自由化。虽然许多地区一体化名称仍叫自由贸易区,但谈判内容越来越多超越关税主题,进入投资领域。今天世界40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谈判,中国10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谈判,都证明了投资开放是今天**化的主题。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比商品的自由流动、自由贸易带来的**化意义更加深刻。它意味着两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方形成了企业,也意味着一个商品是由多国生产要素组合才能生产的。做一个比喻,贸易是两个人谈朋友,投资就是结婚。

于是,世界正在出现双重的变化。一是经济**化改变了体制机制,二是新兴经济体改变了格局与版图。这两者相互联系,经济**化要求生产要素的**流动,改变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要求一个国家制度开放,适应于投资开放。与此同时,由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带来新兴经济体崛起,这个格局影响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方向。

新兴经济体影响未来世界的路径是什么?**,规模上会继续发展,粗放式发展模式必须转型。第二,开放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这是**化的要求,也是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第三,新一轮产业革命会改变**分工格局。第四,一批新兴经济体由于金融实力和外汇储备提升,会改变在**金融中的地位。第五,在**经济治理地位的上升,不仅要关注新兴经济体规模提升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关键还要看到会影响世界经济的未来机制。

第二个问题,中国开放升级及其世界影响是上海城市功能发展的根本因素。**化的主题升级决定了中国开放的战略取向。体制性的开放比政策性开放更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特殊政策推进开放是过去35年中国开放的基本特征,然后35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政策性开放必然带来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超国民待遇背后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衡以及整个效率的损失。这样就可以看到,未来我们的转型是从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国内建设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对外经济关系。第二个就是以更加成熟的市场体制、更加成熟的**与市场的关系吸引外来投资。所以未来35年开放的主题就是建设**与市场关系、建设**能接受的开放经济体制。未来取向不是更低的关税,是一个国家从**透明度、法制、市场规则,从投资准入到投资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包括争端解决都要与**规则相衔接。所以中国面临着又一次入世,意味着国内改革要再度深化。

上海的变化也将更加深刻。自贸区试验是一个国家战略,进行的是国家未来体制的探索,探索的是建设对外投资的平台,标志着中国未来影响世界的方式。可以看到,自贸区试验的内容,多个条款、多个主题都跟正在谈判的中美BIT一致。所以,自贸试验区关系到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种分析为探索上海作为**城市的定位提供依据,我认为**城市就是有**影响力的城市,通过四方面显现:

**,贸易中心功能。我们更多是限于本地产品生产或者加工贸易生产,把贸易跟生产混为一谈,把各地区出口作为贸易地位的统计依据,而不是用贸易功能,更多基于外资企业的贸易发展。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贸易功能即使从生产意义上也没有形成。未来上海需要形成以下意义上的功能:1.一般贸易发展要超越加工贸易发展。2.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更高,不只是通过关税、零关税或者免税意义发展贸易。3.通过贸易为全国提供服务。4.金融支持贸易。贸易中心不只是贸易本身的量,更不是本地的制造业的量,而是由各种服务业支撑的贸易功能。5.进出口并举。上海要成为一个进口窗口,进口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引导国家产业和消费升级,来激励国内生产提升。6.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是中国获得大宗商品话语权的关键。

第二,金融中心。因为整个国家金融改革滞后,使得金融市场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所以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其中也包含开放滞后。今天出现的转变是以自贸区试验内容为标志,未来就两个走向,一个是金融改革,而且是制度意义上的改革。第二个是货币开放,人民币**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两个关键变化会共同促进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成长。市场配置资源通过金融资源来实现,然后货币开放决定一个城市的**化水平。互联网时代,金融中心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过去我们走的机构集聚道路未来看似乎没有意义。但是互联网发展在**是同一起跑线。只要我们金融改革、开放能超前、推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中心同样有可能实现发展。

第三,跨国公司决定**分工格局。这是过去35年**范围已经走过的路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布局产业链,决定**分工格局,虽然布局理由基于各国要素、优势,但跨国公司是主体。前35年,中国的进程就是接受跨国公司的分工。资源性并购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分工地位。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跨国公司。如果国家谈成中美双边投资协议,对其他国家的双边投资协议也将轻而易举,中国加入TPP也完全可能,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投资为核心的**化时代。如果赶上这个时代,本质变化就是对外投资要超越引进外资,尤其是中国4万亿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化在一个时期上会大量流出,中国在**范围布局发展空间,意味着上海要为国家战略集聚总部。我们忽略了一点,跨国公司地区或**总部进来要一整套支撑体系,包括全套现代服务业,从经济战略、金融支持到咨询、会计、决策、物流、人才供给、资信评估、融资机制等,只有这样跨国公司总部才可能在一个地方生存。所以突破体制障碍、开放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真正吸收地区总部和**总部的前提条件。

最后,**治理机构区位选择。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以后,**治理机构落户标志着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金砖国家银行是一个新开发银行,它是与世界银行可能长期平行发展、对**有影响力的发展银行,相配套的将有一大批商业银行、咨询机构、专业研究机构。当发达国家在**治理中有地位的时候,它的城市也就在**治理中成为**机构集聚的城市。未来中国如果在**治理中地位提升,上海作为**城市的功能就将明显出现一个特征,**治理机构的落户。未来这种机构集聚不可避免。**治理体系、制度谈判、专家研讨以及**官员面对面谈判、签约和机构落户,永远需要聚焦在一个城市,永远需要面对面。这将是我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一个含义。上海将服务于国家在**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这具有重要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贾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给上海基础设施来个

通盘的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里上海在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中央在1980年代后期给上海一些特定政策,1990年代小平南巡和浦东新区建设启动打开了上海发展的新阶段。从浦东建设到现在,可以讲上海的发展在全国沿海发达地区领跑,在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城市标杆地区特点上越来越有信心。而且上海已经在超越香港的过程中。当然,金融中心概念还要客观评价,但势头这几年越来越清楚。国内其他区域各有特色,但总体定位上都不能和上海简单对比。北京也不能简单对比,1980年代初中央就非常明确要求,当时北京市总体规划文件里中央还给了批复,已经放弃了产业中心概念,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又有了中关村,实际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高新产业概念,但结构跟上海不是一回事。这样看下来,就是结合环境概念讨论一些未来特别值得主观努力就可以打开和利用的空间。

这些年全国城镇区域都在加快建设,我个人感觉,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是上海必须抓住的取向。不光要和其他**上公认的中心城市比,还应该追求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在整个通盘的基础设施支撑方面,我们现在考虑的便利程度、宜居程度、生态和人文要素是不是应该有更高水平的设想?新型城镇化不光是城乡一体化,还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上海旁边没有什么山,但是有水、有过去的特色,这种综合环境的打造是最基础的。必须把公共交通体系、相关所有的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看作一个不可回避的建设任务。这个建设任务应该对接到另外一个概念,自贸区是上海率先发展高标准、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更多强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会带来口碑的发展空间。与之配套的应该是一流的基础支撑。

自贸区概念给了上海,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财税政策支持?中央基调说上海不要想搞政策洼地,更多是要想下决心改革。这个导向非常值得重视,但并不等于说发展过程中就什么特定倾斜支持都没有了。到了自贸区调研、访谈之后,我有一个印象,上海的同志想的空间窄了一点。发展过程中,一个区域必然逻辑地配上一些政策支持。自己跟自己比确实有很多进步,但如果按更高标准,现在是不是应该借着自贸区、借着先行先试,给上海来一个通盘的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我心目中的公共交通体系,首先是轨道交通密度足够、四通八达,浦东浦西有一个面积足够的交通网络覆盖,不敢说绝对不拥堵,但一定是大大缓解。网状的交通体系还要立体化,最典型的就是东京,从轨道交通出来哪怕是坐轮椅想去一个酒吧、娱乐场所、商场,都有全套连通的毛细血管式的通道。残疾人的盲道、标识、扶梯不能说完美无缺,但人家都想到了。而且东京街道没有特别宽的,但基本不堵车。

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上海的机动车有没有可能以后就没有铁皮(牌照)的限制?上海比北京好,北京现在不敢用经济手段,不得已弄成这种状态。放开设想,不管十年以后还是二十年以后,在中心区和周边地区立体化交通网四通八达、特别便捷的条件下,那时候如果放开让大家买机动车,(可能)就跟纽约一样。纽约机动车保有量非常高,但主要是应急和周末往外开。前提是必须有看起来并不一定特别气派,但真正管用的由整个基础设施支撑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国这些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下决心赶快建轨道交通和立体化交通网,周边节点要后来居上,搞立体化停车场。便利、宜居、生态、人文跟基础设施都有关。轨道交通是主要的通勤方式,少污染、少烦恼、最有准时的可预期性,加上周边节点的大型平价便利停车场,开20分钟到停车场再坐十几二十分钟轨道交通到达目的地,往返一个小时出头,市民都接受。相伴随的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投入,特别是从规划到设计管理的水准一定要升级。这是天文数字的投资,但值得我们做多年。如果规划得好,钢铁、水泥这些产能过剩行业能支撑以后三五十年更快地发展。

产业方面,上海产业发展有原来的基础,现在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不能都在前列,比如家电。但是高新科技,上海有没有可能再争取往上冲?这些年张江势头似乎不那么令人振奋,倒是比如武汉东湖打造中国光谷,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竞争,还是可以促一促上海的。要再进一步打开眼界考虑考虑。

北京1980年代初放弃产业中心概念,现在不得不打造一个“中国硅谷”式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心,能不能如愿是一回事,还是值得努力。上海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有其他很多地方不能简单比照相对的优势。哪怕不求**,但是争取以后在上海有分量的高新科技区,信息产业发展和上海早已经有的文教优势完全可以互动。当然也可以和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产生很好的互动关系。还是应该强调一点雄心壮志。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